近期,360公司再度将腾讯诉诸最高法院,此案对中国新兴产业,尤其是互联网领域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这场纠纷源于腾讯在QQ升级时捆绑的“QQ医生”免费产品,这一举动对360的核心业务——免费电脑安全产品造成了冲击。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隐藏在“免费”背后的商业利益和商业模式。
探讨免费商业模式,我们需要先理解四种定价类型:正价格、微价格、零价格和负价格。
正价格:消费者支付费用购买商品或服务,看似合情合理,但其中蕴含了免费模式的秘密。实际上,价格与商家的直接成本可能无关,更多取决于供求关系:1.需求大于供应,价格可能远超成本;2.供应过剩,价格可能低于成本,导致商家亏损;3.价格可能趋近于零,成为零价格(免费);4.价格变为负值,商家需倒贴,以腾出运营空间。后者是止损策略的一部分。
可见,价格本身是动态的,可在正、零、负之间变化。所以,免费商业模式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但要注意,零价格和负价格特例并非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是经营失败的表现。而商业模式要成立,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微价格:微价格是指商家以接近心理上的“零”成本销售商品或服务,是零价格的特殊情况。比如,1-2元人民币的公交或地铁票价,就属于微价格。它降低了消费者的支出门槛,变得微不足道。
苹果iTunes商店1美元下载一首歌和App Store1美元下载一个应用,是微价格的成功案例。1美元在美国消费者心中是微不足道的价格,苹果的微价格策略为其硬件产品(如iPod、iPhone、iPad)的成功铺平了道路,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开发者生态系统,支撑硬件产品的持续发展。若非如此,苹果在微软的PC市场垄断下,很难取得突破。
然而,中国App市场的困境在于,6元人民币并非我们的微价格,导致App收费模式难以实现,进而陷入免费的怪圈。有人认为,我们习惯于盗版,即使降至1元,人们仍倾向于免费下载。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微价格与免费的本质区别:“付费即权益”。付费意味着你有权维护自身权益,商家也有义务提供优质服务。因此,我们因不擅长微价格经营,错过了本应与美国微价格App市场相当的商机。
微价格还有防止浪费的功能。当你手机里堆满不用的免费App,虽然没花钱,但也消耗了手机资源。若多数App是1元的微价格,你会更谨慎地选择下载。显然,微价格蕴含巨大商业潜力,我们在探索真正的免费商业模式前,应考虑微价格的可能性。
零价格(免费):安德森在《免费商业的未来》中将免费分为四类:1.直接交叉补贴(如充值送手机);2.免费加收费(如软件试用期或基础版与高级版);3.三方市场(如免费软件与收费软件共存,或广告商资助);4.非货币市场(如积累人气和声誉)。
在这些模式中,“直接交叉补贴”的免费产品通常与付费产品紧密关联,而“免费加收费”和“三方市场”则较弱,许多用户可能一直享用免费服务而不付费。
腾讯QQ主要采用“免费加收费”模式,360的浏览器和网页导航则属于“三方市场”。许多互联网和新媒体企业试图通过广告的“三方市场”盈利,但这并非创新,传统电视媒体早已如此运作。
负价格(倒贴的商业模式):商家有时愿意“倒贴”,如汽车经销商的现金回扣,实则是变相降价;餐饮业的消费赠券也类似,给人一种商家补贴的错觉。负价格的“三方市场”更为微妙,如赌场让少数人赢钱,多数人输钱,从而获利,或者赠送广告伞,通过宣传产品获得高于成本的利润。
免费商业模式多样且灵活,正确运用能提高商业成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