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易院士的创新力作:污水污泥转绿,筑造绿水青山新蓝图

您好,欢迎光临爱店加盟网!
项目库 资讯库 排行榜
冒大仙冒菜帽牌货冒菜贝克汉堡
首页 > 今日头条 > 人物 > 钱易院士的创新力作:污水污泥转绿,筑造绿水青山新蓝图
钱易院士的创新力作:污水污泥转绿,筑造绿水青山新蓝图
177柯蓉 | 人物

自创立之时起,中国工程院便致力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工程院建院25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特别开设了“不负‘天命’ 共谋未来”栏目,讲述了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们矢志报国、勇于创新的科研事迹。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创新突破,他们绘制了一幅迈向全球科技强国的宏伟画卷。

在江南水乡的鸿山镇,有一条仅宽10米的小河,名为潇傲泾,它孕育了1位国学巨匠和5位院士,其中包括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古人依水而居,钱易临水而生,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近,《中国科学报》对这位年迈的院士进行了采访,她依然保持着如水般的宁静和温婉。“把污水变成清澈的绿水,这是对我们后代的福祉。”回顾在中国工程院的奋斗岁月,她的目光充满了满足和骄傲。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

25年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让钱易感到意外。“那时我在校园里,张光斗院士走过来对我说,从没见过像我这样的人,自己的事都不上心,全靠别人操持。我当时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我竟然当选为院士了。”提及这段往事,钱易至今仍觉好笑。

这一切源于中国工程院的创立。1992年,由张光斗、王大珩等6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共同讨论并由罗沛霖执笔,提交了一份《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给中央,随后中国工程院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由学部委员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推荐产生。

那时的钱易已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卫生工程专业完成研究生学业并留校任教,专注于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技术处理。她在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和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果在食品、造纸和化工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直到最后,我才知道是张维和张光斗两位学部委员推荐了我,我的环境工程系领导安排了熟悉我的人撰写院士申请材料,而我一直蒙在鼓里。”钱易笑着回忆道。

加入中国工程院后,钱易的工作重点从污水处理技术扩展到了水资源的战略研究。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她用“水太少”、“水太多”和“水太脏”三个关键词总结了中国的水危机。

首先是“水太少”,北方某些地区严重缺水,农业常受干旱困扰。以北京为例,天然降雨量不足加上人口增长,使得水资源更为紧张。因此,国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如首钢搬迁、减少水稻种植和推广节水灌溉,成效显著。

其次,“水太多”意味着洪涝灾害频发。钱正英院士曾提出:“我们应该转变与洪水对抗的关系,与洪水和谐共处,将抗洪转变为利用洪水资源。”这一观点深深影响了钱易。长期以来,人类通过筑堤防洪来抵抗洪水,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钱易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与洪水和平共存,留出足够的洪水通道,并采取措施储存洪水,积极利用洪水资源。我国现在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就是为了化害为利,解决洪涝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相比之下,钱易认为“水太脏”是最紧迫的问题。“水污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日本的经验显示,至少需要30年才能看到显著改善。”她指出,城镇污染源治理不仅涉及污水处理厂的筹资、设计、选址和建设,还需要解决城市排水系统配套、运营保障机制等问题,以及推动工业和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减少污染源头。同时,加快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实现废水资源化、能源化,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的咨询项目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钱易参与最多的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项目团队汇集了各领域的院士和高校的中青年教授,涵盖了各个学科。“我参与的七个水资源项目,都是由钱正英院士负责。”钱易回忆说,钱正英对业务的深入思考和与课题负责人的个别交流让她印象深刻。

受到前辈的激励,钱易对环保事业的投入从未停止。她的助手告诉《中国科学报》,尽管年事已高,钱老仍经常到校授课并承担培训任务。“她就像春蚕,为环保事业倾尽全力。”现在,钱易将关注点转向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应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谈到新的挑战,钱易神采飞扬。她强调,人类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需要的是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不损害未来需求的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环保品牌:http://www.adjm.cn/jingpin_huanbao

免责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遇到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

热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