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时刻,我们有幸与许保玖先生共度了一个小时的愉快交谈。尽管先生兴致盎然,但为了他的身体考虑,我们不得不告别。离别之际,先生慷慨地拿出了他的珍贵藏书——《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讲义》(1983年版)、《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1990年版)、《给水处理理论》(2000年版)以及《新英汉给水排水词典》(2005年版),并亲笔题字赠予《给水排水》编辑部珍藏。这些书籍凝聚了许先生毕生的心血。
作为许先生的门生,张晓健,他是清华大学在文革后首批录取的研究生。他回忆说,许先生构建了《水三》这门课程的完整体系。课程以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理论为基础,融入化学、水力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剖析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当年,许先生用中文授课,采用与美国研究生同步的原版教材。
许先生的教学特色在于:一是强调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关注共性问题;二是重视学术思想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提炼工程技术的核心理论;三是倡导掌握数学工具,通过构建模型和数学推理,揭示工艺的微观与宏观效应;四是培养研究思维,激发分析和创新能力。
许保玖先生,生于1918年12月31日,籍贯贵州贵阳。他于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更名为南京大学),1949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取得卫生工程硕士学位,1951年在威斯康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客座教授、联合国人居最佳范例奖评委、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等多重学术职务。
许保玖先生,这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出生于1918年12月31日。他在1942年毕业于当时的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随后赴美在密歇根大学攻读卫生工程硕士学位,接着在威斯康辛大学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在威斯康辛大学期间,许先生萌生了为水处理行业编写物理化学教科书的念头。他广泛涉猎了基础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许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创了研究生课程“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即《水处理工程(三)》的课程体系。他的研究生教材《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成为全国大部分高校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的首选教材,并于1995年荣获国家教委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许先生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著作等身,他的众多专著和教材是我国给排水和环境工程领域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学习许先生那种为祖国培养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的无私精神。许先生从教至今已有55年,桃李满天下,他们在国内外的市政建设、环保领域中活跃。每当谈起他的学生,许先生总是为他们的成长感到由衷的喜悦。他为祖国培养人才,不顾个人得失,甘于清贫,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典范。
人物专访:http://www.adjm.cn/pinpai/11_0_0_0-0_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