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销售人员曾询问老板如何应对一家以低价竞争的小公司,老板反问:“既然它如此强大,为何始终只能是小公司,而我们却是大企业呢?”
实际上,低价策略在市场中往往仅扮演着扰乱局面的角色,难以成就大事,反而可能导致失败。高价在对抗性竞争中,常被低价搅扰得焦虑不安,但最终低价往往败于高价之下,甚至彻底败退。
我们常见到,销量最差的产品通常是价格最低的。除非具备如格兰仕般的成本优势或双汇那样的产品结构优势,低价不应被视为常规的竞争手段,而应视作战略性的竞争策略。在常规的价格战中,低价常被视为绝望者的最后救命稻草,同时也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价格的高低不只是定价问题,而是市场营销的核心问题。
营销大师科特勒指出:“你不是通过降低价格销售产品,而是通过产品销售价格。”
金焕民老师则说:“推销是用价格卖出产品,而营销则是用产品卖出价格。”
价格及其相关的营销活动构成了完整的营销体系。高价与低价,实质上区分了推销与营销的本质。我们常看到,低价决定了营销活动的局限性,因为低价无法支撑多样化的营销活动。而高价则为多元化的营销提供了可能,这取决于价格带来的策略空间。
高价战胜低价是市场常态,低价逆袭高价只是个别案例。当然,行业整合期的战略性价格战是例外。营销的本质是将价格销售出去,掌握这一道理才能真正理解营销的精髓。大众对价格的普遍认知,往往与营销的专业视角相悖。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基于对产品的认同,包括包装、价格、体验、市场推广和品牌传播等。产品上市后,除包装和价格外,其他认同方式都需要营销活动的支持。
价格认同包括价格本身和价格与价值的关联。低价仅能引起前者,而后者需通过消费体验和市场推广来实现。
价格认同源于证明价值的营销活动,而非价格本身。营销活动需要费用支持,而这些费用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通过预留价格空间和未来的销量来偿还。
新品定价宜稍高,预留利润空间用于营销活动,以营销活动支撑消费者对价格的认同。营销即销售价格,大体上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并非价格越高越好,关键在于找到价格与营销费用之间的平衡。高价需要更多投入来维持价格认同。
通常,价格与企业的营销能力成正比。究竟是价格低导致营销能力弱,还是营销能力弱导致定价低,两者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有些企业初期营销活动规模大,短期内可能奏效,但现在市场门槛提高,这种“速战速决”的策略不再有效。做市场需要持续投入,低价策略无法持久。
终端市场中,畅销产品往往不是最低价或知名度最高的,而是市场表现最活跃的。终端市场存在“品牌相似”和“品牌覆盖”现象,表明活跃的品牌更容易得到消费者认同。
在终端市场,活跃度能引起消费者关注,也能让他们产生“占便宜”的感觉。消费者问“能否便宜点”并非只想低价购买,而是期待优惠,这种优惠感会增加购买意愿。
通过各种促销和推广活动,让消费者感到“占便宜”,这些活动的费用反映了其有效性。终端的活跃度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和购买率。
高价新品通过大规模传播获得关注的情况较少,多数新品悄无声息地进入市场。高价能为产品定位,同时也影响渠道商的关注点——利润空间。
渠道商对价格的敏感度实则对利润的敏感度。低价产品可能会被渠道商高价出售,同时要求厂家提供更多政策支持。非知名品牌若缺乏毛利空间,将失去渠道推荐的机会。
市场的增长在于积累有价值的消费者群体。多数情况下,价格趋势是“高开低走”。期望低价打开市场再提价的成功案例不多。
高价“高开”筛选消费者,为产品定位,低价“低走”则扩大消费群体。高价“高开低走”的策略,既利用了消费心理学原理,又通过价格变化吸引不同消费者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