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且深沉的,但你是否真正懂得如何“爱”孩子呢?很多时候,我们在爱的庇护下,不自觉地步入误区,无意间剥夺了孩子选择的自由,甚至折断了他们未来飞翔的翅膀。
当前,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减弱,这与社会发展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有着密切关系。家长们对孩子的宠爱有加,他们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无需自己动手,尤其是一些祖父母,出于对孙子孙女的过度疼爱,更加强了这种溺爱。早晨帮忙叫醒,整理书包,晚上陪伴读书,检查作业,父母忙碌不停,然而,孩子却并不领情,依然故我,进步微乎其微。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父母自身。过度的勤劳反而滋养了孩子的惰性,过多的关注则削弱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使他们过于依赖大人。如此下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无法建立,孩子反而成为了“小皇帝”“小公主”。
美国的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曾言:“满分的家长并不意味着是成功的家长,他们的爱如同双刃剑,既疼爱孩子,也可能伤害孩子。”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也强调:“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不妨尝试做一个“懒”一点的父母。这里的“懒”,并非指疏于与孩子的沟通、游戏和交流,而是鼓励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
明确了“懒”的目标,接下来的关键在于我们父母如何实践。
1、言语“懒”一些,减少唠叨,让孩子自我发现、自我纠正
世界充满了奇妙和多样性,孩子心中常有无数疑问。但每个问题都需要父母解答吗?有时候,父母假装不懂,鼓励孩子自行探索,同样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懒于身体,勤于内心”,通过对话、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学会自己寻找答案。
同样的,这也适用于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过度的唠叨只会让孩子充耳不闻,反而收效甚微。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重复的劝诫,而在于寻找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2、思考“懒”一些,少插手,让孩子自我思考、自我分析
一位母亲在她的博客中分享了她的教育经验:“我曾经太过‘尽职尽责’,结果孩子在学习上过度依赖我。一段时间内,没有我就无法进行。现在,我正逐渐放手,让孩子摆脱依赖,提升他的自理能力。”
在指导孩子的学习上,父母不应过于频繁地提供帮助,而应识别哪些是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哪些是需要帮助的。父母的角色不是孩子思维的引导者,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3、行动“懒”一些,少干预,让孩子自我实践、自我做事
我国的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过于勤快地帮助孩子做事,甚至包办一切,孩子就会产生依赖感,责任感也就难以培养。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这样的“懒”父母远胜过过度干预的“好”父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才能的重要途径。过度保护只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剥夺他们自我发展的权利。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应由自己做,创造一个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从小事做起,逐步提高难度。在简单的家务活动中,多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就能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